623-推动式库存管理:模型、计算与优缺点详解

推动式库存管理:模型、计算与优缺点详解

推动式库存管理:模型、计算与优缺点详解

在供应链管理中,库存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、运营成本以及客户满意度。库存管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:拉动式库存管理(Pull Inventory Management)和推动式库存管理(Push Inventory Management)。本文将重点探讨推动式库存管理,深入解析其模型、计算方法、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。

一、什么是推动式库存管理?

推动式库存管理是一种基于预测的库存管理方法,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对未来需求的预测,将产成品从供应链的上游向下游推进。换句话说,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,预先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,并将其存储在仓库中,一旦下游客户产生需求,便可立即从仓库发货,满足客户需求。

二、推动式库存管理模型的计算

在实施推动式库存管理之前,企业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:

  • 每个存储点需要维持多少安全库存?
  • 每批生产的产品应该如何分配到各个存储点?
  • 超出需求的产能或产品供应应该如何在各个存储点之间进行分配?

明确上述问题后,企业就可以开始进行推动式库存管理模型的计算,具体步骤如下:

  1. 预测市场需求: 准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式库存管理的基础。企业可以利用历史销售数据、市场趋势分析、竞争对手分析等方法进行需求预测。
  2. 统计现有库存: 掌握每个存储点的现有库存数量,是进行库存分配的前提条件。
  3. 确定安全库存水平: 安全库存是为了应对需求波动和供应不确定性而设置的缓冲库存。安全库存水平的确定需要考虑预测误差、交货周期、服务水平等因素。
  4. 计算总需求量: 总需求量是指预测需求量与安全库存之和。
  5. 计算净需求量: 净需求量是指总需求量减去现有库存量后的差额,代表着企业需要补充的库存数量。
  6. 分配额外产品: 如果企业的产能或产品供应量超过了总需求量,就需要将额外产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存储点。
  7. 计算每个存储点的应分配产品数量: 最后,根据净需求量和额外产品分配比例,计算出每个存储点应该分配到的产品数量。

三、推动式库存管理的步骤

  1. 收集下级企业的订单,并汇总计算总订单量。
  2. 根据预测需求和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。
  3. 生产完成后,如果产量满足了总需求,则将剩余产品按照订单比例分配给下游企业;如果产量未能满足总需求,则按照订单比例进行分配,并通知下游企业缺货情况。

四、推动式库存管理与拉动式库存管理的优缺点分析

管理方式 优点 缺点
推动式库存管理 能够提前安排生产,提高生产效率;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;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波动。 容易造成库存积压,增加库存成本;对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;信息传递链条较长,容易出现信息失真。
拉动式库存管理 能够有效降低库存成本;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;信息传递链条较短,信息传递效率高。 对生产系统的柔性化程度要求较高;难以利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;容易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影响。

五、适用场景

推动式库存管理适用于以下场景:

  • 产品需求相对稳定,且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。
  • 生产周期较长,需要提前安排生产计划。
  • 产品价值较高,库存成本占比较高。

六、总结

推动式库存管理是一种以预测为基础的库存管理方法,它能够帮助企业提前安排生产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。但是,推动式库存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,例如容易造成库存积压、对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等等。因此,企业在选择库存管理方式时,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。


关于只冲WMS

只冲WMS在仓储行业拥有多年的洞察经验和十多年的信息技术积累,致力于为仓储企业的管理者、员工、合作伙伴提供强大高效的仓库管理系统。